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大雪满弓刀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天讨论,如果必然,明朝就不应该存在二百七十年。

    那么以努尔哈赤的军事才干,宁远孤城恐怕不会成为他一生中唯一的遗憾,关宁锦防线也不会支持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走过最后的几十年,这必然之中,还是存在偶然的。

    李自成的必然恐怕并不是因为骄傲,而是源于被他一度压抑在内心的对社会的不满与报负,他的偶然可能仅仅是因为吴三桂的倒戈,还有就是杀了李岩。

    当然,这样的观点可能是有失公允的。我只是想表明的是,在以必然为历史发展背景的主线下,在大明王朝的最后岁月之中,完全是有机会出现偶然的。

    熊廷弼也许会成为第一个创造这个偶然的人。

    萨尔浒之战后的明廷虽然暂时失去了对后金正面进攻的能力。但以明朝的国力,假以时日修养生息,完全是有能力一举荡平后金的。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百倍于后金人口的明帝国的综合国力是远远超越后金的。而努尔哈赤也是看清了这一点的,所以当熊廷弼到任辽东后他不敢轻举妄动。而熊廷弼在辽东所做出的一系列军事措施其实也是有利于明朝日后恢复辽东的。

    只是,天启皇帝杀了熊廷弼,不仅杀了他,还将他的首级传首九边,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没有死于杀敌的疆场,却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直接原因是因为魏忠贤的党羽向熊廷弼索贿未果。还有孙承宗,这位延续了熊廷弼战略思想的大学士所做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袁崇焕,奠定了关宁锦军事防线。但这位天启朝的帝师却两度被阉党排挤,最后死于绕过山海关长驱攻入关内的八旗军。其时孙承宗离职在家,清兵围攻他的家乡高阳,他率全家与全城军民与清兵血战,被俘后不屈而死,史书上说他全家死难,终年七十五岁。

    中国历史上自毁长城的事情不算稀奇,那既然是自毁长城,亡国灭种就是必然的结果。熊廷弼虽然被杀,他自己多少有些该死的原因,因为不管如何,在他任内丢失了几乎山海关外所有明廷的土地,虽然他刚刚上任。孙承宗两次临危受命,虽然稳定了辽东不利的局势,但在朝廷那些所谓的清议刚介之士看来,其中几次小的军事失利多少有些有损大明国威。或许在他们看来,孙承宗与熊廷弼根本不能算上大明在辽东的长城,因为他们也无一例外地在与大清的军事交峰中少没有胜迹。

    因为不管是朝臣和皇帝,使终认为来自边陲蛮荒之地的野蛮民族是无法与中原上国相抗衡的——至少面子上应该是这样的。为了这个面子,那就需要杀掉熊廷弼,罢免孙承宗(孙承宗虽是辞职,但与罢免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他们盼到了这看来是足以标膀大明国威的胜利,而且这胜利是绝对值得引以为豪、大书特书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以,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一方面成了大明帝国真正长城,另一方面,更大的期望与寄托同时也落在了他的身上。

    杖策之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对比中国历来的立功封侯之志,这可谓是响当当的豪言壮语。在1626(明天启六年)年的宁远孤城之上,儒生袁崇焕或许正抱着这样的豪情率领孤军与后金铁骑血战,我相信他其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所激荡着唯有战死沙场的决心。他恐怕不会想到在未来的数年之内他会成为大明帝国屹立关外不破的长城,也更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会因为他的存在而增添无法明状的最深的痛!

    五

    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更推崇“弹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儒将。这种思想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难听点说反映出的是以貌取人的延伸而已。所以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儒将并不多,偶尔一半个就会被人不遗余力的吹捧。

    当然,伟大之处就是人们意识到了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圣人的教诲。斗智不斗力的最杰出典范应该是刘项之争。其实如果当年刘邦打的过项羽,他才不会傻到去和项羽斗智。但刘邦胜利了,所以就成典范了。

    但绝大多数冲锋陷阵,流血拼命的恐怕是黑旋风与猛张飞之类的其貌不扬的死士。儒将难得,有儒将出现,那是国之幸事,袁崇焕是一个儒将,同时也是一个猛将。

    且不说宁远城上指挥气定神闲,单单说他在辽东全面溃退之际单骑出关考察地形,就足以说明这个人身上的胆气。当然,这份胆量在败亡的危难之际让他在朝堂内外的声名雀起,同时也让他在短时间内官位连升。没有这个举动,他站不在宁远的城楼这上。没有这份胆量,他也不敢在辽东指挥官高弟下令全军撤退时毅然抗命孤军扼守宁远。

    宁远之战是传奇的,传奇之处是一生没有打过败战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偿到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而这次失败也成了努尔哈赤死亡的直接原因。有种传说认为努尔哈赤是因为在宁远城下中炮而伤势过重去世的。传奇之处的原因还在于以前多是明军战优势人数而失败,而这次是因为绝对的劣势而胜利,并且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军的第一次胜利。

    其实说穿了宁远之战不过是努尔哈赤攻击宁远而没有攻下而已。这样的战局让迫切渴望胜利的明廷单方面夸大了。但做为儒将的袁崇焕,他的胜利才刚刚开始,他的传奇也刚刚开始。

    袁崇焕是儒将也是一员悍将,虽然从各方面看来他很有可能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这个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强捍——清人称他为袁蛮子。如果说宁远之战多少有些被夸大和歪曲的话,那么之后的宁锦大战则真正是一场血战,随后入援京在北京城门外的战斗更是肉搏战,袁崇焕性格中的强悍直接反映在了这几场战斗中。清朝八旗铁骑无敌天下,也只有他有能力与对方硬碰硬过招而不落下风。

    袁崇焕手下有几员猛将,满桂、赵率教与祖大寿。满桂与祖大寿不说,赵率教却曾是熊廷弼手下的逃跑将军,但在袁崇焕的手下却成了猛将,最终战死在宁锦血战之中。同时,袁崇焕还是个精明的政客,虽然从政治倾向上讲他靠近东林党人,但他却能在东林党与阉党之间左右逢源,并且与监军的太监都能保持不错的关系,可见这人绝不缺少世故与心机。

    应该说袁崇焕其时简直成了一时的中流抵柱,在任何人看来他完全有可能挽狂澜与既倒——最起码崇祯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上以他的才干与大明巨大的人才物力加在一起也是极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袁崇焕此时也一定是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因为这个原因,他觉得有必要让皇帝安心,让大明安心。所以他轻率地提出了五年复辽的大话,这为他的被杀埋下了一个伏笔。

    这种责任感迫使袁崇焕可能逐渐模糊了他心中的那份世故与狡黠,于是他杀了明朝皮岛的总兵毛文龙,这个做法后来被史学家认为是错误的。因为毛文龙纵有千般不是,也不应该由袁崇焕来杀。同时,由于杀了毛文龙,造成了尚可喜、孔有德与耿精忠的投清,这三个人后来成了清朝夺取中原的最大功臣——当然,在汉人看来可能是最大的汉奸。

    杀毛文龙是袁崇焕后来被杀的第二个伏笔。

    在皇帝看来,最大的危胁可能不是来自于异族的入侵,而是有功劳过大或者是权利过大的臣子危胁到皇帝的权利。在这个原则下面,再中流的抵柱也是要杀的,就像当年高宗杀岳飞。袁崇焕杀毛文龙触及了崇祯的软肋,虽然他当时不吭气,但心中是记上了。

    袁崇焕的错误还在于他居然逼崇祯动用自己的私房钱为军队发军饷。鉴于明朝皇帝一贯的爱好,动皇帝的钱与睡皇帝的女人是一样的。表面上看来勤政爱民的崇祯皇帝的心胸并不会如唐宗宋祖那样开明。但他迫切地想做那个大明中兴之主的愿望又强迫他将这些不满与愤怒压在心底。其实,即使袁崇焕五年真正能平了辽,他也一定会让崇祯杀掉的。

    幸亏他没有复辽。否则大明不亡,未必对百姓来说是件好事。

    但他五年没有复辽,而满清的军队居然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祯心中忍耐的终于到了极限。这位皇帝此时心中一定充满了怨毒,这种怨毒是他对袁崇焕一味长期忍让的喷发。从他杀大臣的手段来看,袁崇焕让他所付出的坚忍肯定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所以当幻想破灭(在他看来是)的时候,杀掉袁崇焕,并且让他史无先例的屈辱的死去才能发泄他心中的怨毒,这种发泄,甚至会让他不顾大明的前途。

    在我看来,崇祯的精神一定有问题,否则无法解释他继位十七年来的所做所为。

    凌迟是中国古代酷刑中最残忍的一种刑罚。关于这个刑罚,我曾看到一个传说中说,当年某位皇帝在规定凌迟该剐的刀数时曾经找过几个这方面最有经验的创子手,最多的是剐到二千九百九十七刀而犯人才死,所以凌迟被定为三千刀,实际上执行的是两千二百九十七刀。但现在看来这个传说可能没有什么根据,因为被判凌迟的犯人多会规定要剐多少刀,明代大太监刘瑾就被剐了三千五百九十七刀。但有一种说法是肯定的,就是最后一刀下去犯人应该还有呼吸,否则执行的创子手反而会丢掉性命。割完规定刀数后才是开膛破腹,随后是取下首级。犯人的痛苦才会结束。所以这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活,曾听说创子手一面割犯人的肉而一面给犯人上止血药的,并且为了防止犯人疼死一般会给犯人灌一定量的诸如鸦片一类的迷药。

    所以凌迟的最后往往是受刑人只留下一副骨架。而凌迟的目的除了让受刑者承受痛苦之外,更大程度上恐怕是为了给围观者以强烈的心灵上的震憾。

    袁崇焕就被处的是这种刑罚。

    崇祯杀袁崇焕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年皇太极纵用了反间计,并且以皇太极当时的文化水平来看,他的这个计谋有人相信来自于中原汉人的一部三国演义。但崇祯是否因为中计而杀袁崇焕呢?

    史学家的争论是认为崇祯其实是并没有中计的,因为袁崇焕入狱到被杀中间间隔了十个月,崇祯既使中计也有足够的时间反应过来。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崇祯还要依靠袁崇祯的关宁铁骑保卫北京,他需要防备杀袁崇焕而逼反袁崇焕手下的将领。但崇祯最终杀了袁崇焕,原因是上面所分析的几点,此外还不能不强调的是:

    崇祯一定是疯了!

    他肯定是疯了,他不会不知道杀掉的这个人是国家的栋梁,他不会不知道杀掉这个人后再不会有更合适的人替他去抵挡大清铁骑,但他还要杀,那只能说明他此时已经完完全全的疯了。

    此时不管任何理由去解释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似乎都有些说不通,因为除了他无人能决定袁崇焕的生死,他要不疯,袁崇祯就不该此时死。

    但也不能怪崇祯,他少年时的不幸与刚极位时来自魏宗贤的危胁严重影响着这位帝王的心理健康。史书上说他刚进宫时数天不敢食用宫中食物,只吃从王府带来的食品。杀掉魏忠贤后内忧外患的局面与振兴大明的重任压的这位才能平庸的皇帝的精神崩溃了。

    所以他要杀袁崇焕,而且他之前杀的不只一人,之后也没少杀一人。杀人是缓解他心中压力与恐慌的最佳手段。所以,崇祯杀袁崇焕与杀手下的大臣并不难理解。

    但北京城的百姓此时也疯了,他们疯的原因如果细究起来,恐怕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道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而提起这些往事,会让历史变的更加沉重,会让那场发生在1630年北京街头的历史悲剧,三百七十年后依然痛彻人心!

    六

    悲剧是喜剧的另一面。

    两股政治势力相争的最终结局必然是一方的悲剧而另一方的喜剧。如果袁崇焕之死是大明王朝的悲剧的话,那么他的敌对一方大清的庆功宴上皇太极最兴奋而又不愿提起的事情应该是这个曾令他最为头疼的对手终于死在了他的反间计下。

    中国历史上不缺少的就是这种悲喜剧。

    皇太极并没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胸怀天下人的眼里,任何人与任何力量都是他棋局中的一枚棋子,为了胜利的目的,这些棋子的得死与死活根本是不在话下的。

    只是袁崇焕之死远远不能以一个悲剧来概括那么简单。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个贴子叫中国古代十大冤将,袁崇焕名列榜首。超过了更为有名的同是抗击女真的名将岳飞。还有人将袁崇焕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冤案,那是因为他相比起岳飞以及大家很熟知的六月飞雪的窦娥来说,显的更冤。

    岳飞被判死刑后,曾与岳飞不合的同为抗金名将的韩世忠与秦桧理论,说了那句著名的:莫须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之冤不但宋高宗与秦桧知道,时人与世人都知道。所以宋高宗只能在风波亭秘密杀死岳飞父子。窦娥被冤杀,连老天都知道用六月飞雪这种奇异的天象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袁崇焕的被杀,天下人(至少是北京人)都认为他该杀,连明辩忠奸的老天居然也没有半点表示,由此看来,袁崇焕比岳飞与窦娥冤的多。

    明末清初文史大家张岱所著的明史著作石匮书中曾记载了袁崇焕伏刑的惨情,令人毛骨悚然。但更令人发指的却是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有一种传说是,从受刑犯人身上割下来的肉可以配制疮疥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所说的是华老栓买沾人血的馒头给自己的儿子治疗肺结核。所以,创子手将从凌迟犯人身上割下来的肉出售换钱自古就有。但北京城百姓的这种举动显然不是为了那些在今天看来是属于迷信的目的,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对袁崇焕的恨。

    这种恨,甚至甚于中国历来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他们的恨是从何而来的呢?

    是因为痛恨爱奸,忠诚为国吗?

    十四年后,当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时,当年生吞袁崇焕肉的这些百姓,打开了城门迎接李自成入城,这估且可以认为是因为“闯王来了不纳粮”但仅仅几个月后,他们又同样打开了城门迎接了清兵——当然,他们也是率先留起鞭子,庇护在大清皇帝圣容之下的最早的顺民。

    此时,他们恐怕早已忘记了当年是曾经怀着怎样的愤恨去对待一个在他们看来通敌卖国的人。而且还极有可能会在酒足饭饱之后,口沫横飞地讲述当年刑场之上的精彩以及袁崇焕的该死。

    他们,爱国吗?他们,痛恨汉奸吗?

    皇太极的反间计里的一个步骤是这样的,当清军围攻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城外大肆的掠夺,并且扬言是袁崇焕将清兵引来的。

    而北京居民的产业恰恰大多都在京郊。

    还有的就是,明朝虽然奉行的是天子御敌于国门的政策,但真正北京城所遇到的危胁大约只有于谦的那一次。其余的数百年间:天子脚下,王化之地,从任何一个角度上讲都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而清兵居然打到了家门口,让这些本来应该安居乐业的良民居然受到了刀兵之苦,那他袁崇焕的罪名就应该大于通敌卖国的罪名。

    他的确该死。

    因为谁死,怎么死,是不是冤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能受到损失!

    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既使曾有鲁迅先生的呐喊也无济于事。袁崇焕的悲哀就在于他爱他的大明王朝,爱大明王朝的人民,而他的人民,他的大明王朝,却根本不爱他。不但不爱他,还要生吞他的肉

    所以,当他手下的将领买通狱卒给他送去用以减少受刑痛苦的鸦片时,他断然拒绝了。

    哀,莫大于心死。肉体上的痛苦,永远也无法超越心灵上的巨痛。

    凌迟是一种持续时间很长的痛苦,无法想象袁崇焕是如何面对的。有资料证明袁崇焕自始自终没有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但却有人听到从他胸中所传来的呻吟,这呻吟绝对不是来自肉体上的折磨,而是一声长长的无法形容的叹息!

    公元1630年的北京闹市街头,这一幕惨剧正在上演。深宫中的崇祯不知作何感想,但他一定在等待,因为按照惯例,他要等待监刑宫向他报告袁崇焕被剐的刀数以及他受刑的情况,此外,他还要将袁崇焕的首级传首九边,就象当年他的兄长天启对待熊廷弼那样。

    这是崇祯三年的八月,按现行公历应是九月,秋风萧瑟,其时一派肃杀之像。

    这个悲剧并没有终结。

    宋高宗死后,他的继承者迅速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而袁崇焕的冤案则等到了一百多年后,他曾经拼死抵抗过的敌人——满清帝国的皇帝乾隆下昭正式为袁崇焕谋反。

    这是悲剧之上绝妙的讽刺。

    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程本直漩声中引袁崇焕的话)

    程本直答的好: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可也!

    亡命容易,而袁崇焕的亡命里有太多的冷漠、自私、残忍、愚昧、阴谋。崇祯十个月不杀袁崇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害怕杀了袁崇焕而招致袁崇焕手下部将的不满——其实当他将袁崇焕下狱之时祖大寿就曾率军义愤而返回山海关,还是在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相招祖大寿才重新返回抗清前线。

    袁崇焕下狱之后,朝中奸佞之臣纷纷下书要求处死袁崇焕,而为袁崇焕请命的人则显的寥寥无己。其中有必要提的就是前文说到的那个程本直,因为提了程本直,才多少会让人觉得在1630年的北京或者是大明王朝中有一丝正义,也多少能给我带来一丝安慰。

    程本直,一介布衣,因仰慕袁崇焕而投身军中效力。袁崇焕下狱后他多方奔走为袁崇焕请命,代死不成后宁愿与袁崇焕同死,他遗志与袁崇焕同葬,希望在墓碑上写上:

    一对痴心人

    两条泼胆汉

    还有就是,袁崇焕死后,他的一个佘姓仆人冒死将袁崇焕的首级盗出,秘密埋葬,并终身以及其后人为袁崇焕守墓至今.

    但,大明王朝其时已不得不谢幕,因为再没有谁有能力或者有胆量去承担这个破碎的山河了。虽然,关宁锦防线其后又存在了十四年,虽然,那支袁崇焕亲自训练的关宁铁骑依然能征惯战。但大明王朝的倒下,只是时间的问题。

    公元1630年,距甲申还有十四年,这一年的冬天,必将会异常的寒冷!

    七

    袁崇焕死后,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关宁锦防线仍然存在了十四年,十四年之中,清军始终无法突破这道防线。如果不是吴三桂投清,山海关的屏障作用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但清军可以选择绕过山海关进攻明朝,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长城只是一道摆设。明朝灭亡的问题并不是袁崇焕与一道长城就能解决的。

    袁崇焕的继任者孙承宗继续了袁崇焕的军事思想,而袁崇焕手下仅存的猛将祖大寿与何可纲也依然在为大明奋力拼杀,只是疯了的崇祯随后又罢免了孙承宗,祖大寿也最终投降了清朝。

    袁崇焕的族人被发配充军,随后由于战乱不知所踪。后来清廷在修明史时从清宫档案中发现了当年太宗皇太极纵用反间计的情况,经乾隆皇帝下诏才平反了这个冤案,乾隆曾下旨寻找袁崇焕的后人,但只找到他一个远房的亲戚。

    1644年的甲申,吊死煤山的崇祯不知道有没有想起过袁崇焕,我想他应该是没有想起的,因为他如果能想起,当年就不会那样做了。

    满清是想起了的,因为满清的编写的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

    1630年死去的袁崇焕,为1644年甲申上演的活剧做了一次悲壮的垫场。他的死,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更大程度上是人性的悲剧。

    这场悲剧的思考是:所谓的正义、人性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历史面前都让人得重新定义。

    不可否认:英雄推动了历史,但他们却无法改变历史。而站在历史血河里,这些英雄的铁骨却更让我们侧目。

    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他是真实而充满了悲壮色彩的。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但仅有希望够吗?

    (完)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