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丹青一片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正月初一大年刚过,正月十五元宵节就到了。我不由轻叹!年就这样又过去了。

    来到城市里的这些年,工作比较顺利,生活也轻松了许多,感觉日子过的飞快,一年又一年时光催的人心里直发慌。每一天就好像是挂在客厅墙壁上哪个钟表盘里的秒针,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分针也在秒针的催促中,不知不觉一圈又一圈地转动。从早上出门到傍晚下班回家,在一天忙忙碌碌繁杂的事情中,时针总是从开始的位置又转回到原位。似这样周而往始,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似乎连过年也觉着没有了什么滋味。

    年是一种期盼,既是目标和终点又是新的开始;同时也是生活、情感的积累和释放。如果年缺少了生活的期盼和情感的释放,仅仅剩下了传统和习惯;或者仅是一个时光飞渡的纪念符号,自然就像一盘菜少放盐感觉淡了些。夜晚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不由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过年的一些往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农村实行生产队统一管理。大人们每天上工参加生产队安排的农活,男子壮劳力干一天记十分,算一个工。到年底全队统一核算,确定出工值,然后乘上每家所有人员所挣工分,扣除队上分给每家的粮食、油料、棉花等物品价值,就是全家一年所得。在我们那里叫分红。

    分红的日子一般都是在农历腊月除夕的晚上。那时过除夕夜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可有的是一年的期盼和忧愁,有的是女人们到深夜还做不完的针线,有的是男人喝不够的烧酒。

    每年除夕哪天是生产队最忙活的一天。中午,队里要组织每家每户的大人小孩吃忆苦饭。所谓吃忆苦饭就是三块大石头架起一口大锅,熬上半锅没有一点油花的菜汤,蒸上几笼粗糠饼子,拌着喇叭里不停播放的“天上布满星,地上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那如诉如泣、悲愤愁肠的歌声,每人舀上半碗汤,领上一两个酥的掉渣的饼子,这就算是吃过了忆苦饭。意思是提醒人们在高高兴兴过年的时候,不要忘记解放前的苦难生活。至于有人回家吃不吃,反正我是咽不下去,每次大都是把领回的糠饼子和菜汤倒进了猪槽,喂了猪。

    那时候,父亲是村干部爱张罗事,母亲为人热情厚道;所以每年生产队分红都在我家里进行。吃过晚饭,母亲早早地把炕边的煤炉捅开让炉火燃的红红的,不一会屋里就暖烘烘的。我爬在炕沿,看着不时到来的每家每户主事的人,听着他们之间的各种议论和生产队会计噼哩叭啦的算盘声,感觉除夕夜里我们家是最热闹的,心里特别高兴。

    每年分红,我发现一般来得早的人,都是家里孩子大、劳力多、全家挣工分多,能分上钱的户。他们和会计核对完帐目后,脸上带着一年收获的微笑和轻松,手里拿到了所分到的钱,少则一百多则二三百,主动和在场的人搭讪,有的还说上几句寒暄的暖心话。“唉!老哥,你们家孩子小,过年用的着钱可说话啊。”然后就带着一年的辛苦和喜悦早早地回家准备去了。

    而来得稍晚的往往是家里老人小孩多、挣工分少的人家。他们所谓来分红,实际上是来和队上对帐,看干了一年欠队里多少债,心里好有个底。当然每年的情况往往不一样,有的通过念帐,出乎自己以外分上个三头二十。今年比去年强,心里平衡高兴,唠上几句家长里短也就早早回家了。有的通过对帐,知道了欠队里多少钱。其实他们心里大概也有个数,心里虽然惆怅,脸上也不愿意表露出来,毕竟是过年吗,大家见面都自觉地图个高兴和吉利,谁也不愿意说不高兴的话,坐上一小会也就早早地回家了。

    来得最后一个是我远房二大伯,那时他有五十来岁。他们家大概是全队最困难的户了。家里有两个老人岁数大了需要照顾,我那二婶子常年半病十痨、身体不好又不能下地干活,加上结婚晚四个孩子最大的才十六岁,全家仅靠二大伯一个人挣工分。所以每年年底分红,二大伯都得欠下生产队三百来元。但二大伯是个能沉的住气的人,也是个十分要强得人。每年分红他之所以最后一个来,目的是不愿意让乡亲们看着他为难。在那个年代里,谁家的日子过的不是紧巴巴的,他不愿意欠别人家的人情。但是每年分红再晚他也一定要来,来对完帐后给生产队打欠条。

    一般情况下,每当二大伯到来时分红也就要结束了。这时父亲总是爱招呼母亲炒上个醋熘白菜、炒一盘鸡蛋、切上一盘过年准备的猪头肉,盛上一盘煮黄豆,拿出两瓶地瓜烧,邀上二大伯和队上几个管事的干部喝上半宿。至于他们喝酒说些什么、何时散的?我就不知道了。因为那时我早已进入了期盼大年初一吃完饺子,穿上新衣服拜年的梦香。

    后来,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二大伯家的两个孩子也渐渐大了,日子也渐渐地好了起来。他们家每年欠生产队的钱也都还清了。一九七九年我考上了大学,临走前去看二大伯,他非得给我六十元钱,我说什么也不要。他急了说:“这是还你爹的钱,你去外地城市上学花销大,不攀在咱村里”回到家中我不解地问母亲是怎么回事?母亲告诉我说:“那几年你二大伯家生活极其困难,每年除夕队里分红、喝完酒,你爹都给你二大伯二十块钱,大概是为这。”我听了也没有再说别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回老家的次数也少了。听母亲说二大伯已经去世三年多了。可每到过年就很容易想起小时候在老家除夕夜里分红的情景。那是一个期盼、快乐、忧愁、无奈交织在一起的年代。想起来感觉那时候过年更有意思,也许是因为我那时候是一个对生活和情感无知的孩子。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