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群龙之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金刚经

    戚少商一众刺客这头才走,大家已包围住了陈念珠。

    他们都不急于拿下陈念珠。

    ——因为后面的变化谁都看到的了:这刺客倒戈相向,杀了狙弑圣上的刺客,这一来,保驾有功,很可能从此便得到万岁爷的宠信,故尔,没有圣上一声令下,他们都不愿意第一个先招惹这名来历不明的新贵。

    尽管不出手,但大内高手仍围住了陈念珠,至少,不让他再有机会向皇上狙袭。

    这是最不“冒险”的方法。

    ——为官之道,是既不作头一人,也勿作后从者,永远要知道先行一步,料敌机先,但也不要走得太“快”、大“先”不然,万一争锋失利,作了炮灰就得不偿失了;却也不可走得太“慢”、大“落后”否则,人候着封官进爵,你只等着吃泥。

    这是当时的“为官之道”

    这些“皇上身边的红人”自然都晓得这官场中的“不易法则”

    但世上的法则不止这一个。

    做人的法则也不只一种。

    像陈念珠、戚少商之间的生死情义法则契约,这些人就不懂得。

    ——所以他们只能当“官”不能当侠者。

    一一当侠者有什么好?

    陈念珠没有想过。

    他只在做。

    他在“做”之间只想到过去的一个情景。

    那还是在戚少商逃亡的时候。

    那次减少商逃到螳螂镇,遭蔡京、王黼、傅宗书派来的人追杀,戚少商正要硬着头发迎战,但陈念珠却巧施小计,陈仓暗度,让追杀戚少商的人追错了方向。

    陈念珠之所能轻易办到这一些,因为他是蔡京的人,当时正派去“螳螂镇”收集“温凉玉”温凉玉,又名玉圭,听说是东汉初年遗留下来的稀世奇珍,蔡京听说了,便想要,派了陈念珠一众人去地方强索,这却分薄了追击戚少商的实力。

    当时戚少商大为诧异:陈念珠因何要暗助自己?

    ——在发生他最信任兄弟顾惜朝倒戈相向之前,他一向是信人不疑;可是,一旦因信人而致寨破人亡,亡命天涯,他对人就难免不信多疑。

    不过,他随后弄清楚陈念珠的“身世”就明白了来龙去脉。

    陈念珠原是广东佛山人、其父陈礼,曾得宋徽宗皇后王氏信重,委以重任,时向皇帝谏言。

    赵佶虽然多才多艺,但生性昵近小人,喜人奉谀,又自命不凡,故佞臣如蔡京、朱耐、童贯、梁师成之流得以亲近,却将苏轼、司马光、文彦博等清流忠贤之士一百零九人列为好党树碑。皇后王氏却向躬行节俭,率下为礼。见赵佶穷奢极侈,又忠佞不分,便一再相劝,赵佶不但不听,一怒之下,连皇后都少见了。

    陈礼虽然官小,但皇后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有鉴于国事绸螓,忠良尽去,于是也冒死谏主,这事却触怒了蔡京。

    蔡京便授意重贯,诬陷陈礼“暗通夏辽,扰乱军心”充军郁林,未到半途,陈礼受不住折磨,惨死当途。

    这一来,陈礼一家,也因而破落败亡,儿女都发给大户人家为奴为婢。男丁只陈念祖一人,怀着复仇之心,要回复陈家清誉,化名念珠,投蔡京门下。

    蔡京也是谨慎小心的人,投他门下的,都经筛选精挑,却不知怎的,可能是受陈念珠的陈家祖传“沉香狮子”贿赂之故吧,一向精明心细的总管“山狗”孙收皮竟似没发觉陈念珠之来历,让他成了蔡氏门下之客,由于陈念珠机警乖巧,故亦逐渐受到重用。

    但重用仍是无用。

    他仍是近不了蔡京的身。

    就算近得了身也终究无用,因为蔡京一向湮慎,他身边有的是高子能人。

    他杀不了蔡京。

    报不了父仇。

    光大不了门楣,雪不了厅。

    他幼受庭训,知道荣誉比生命更重要,报不了仇,便雪不了恨,他一辈子只能当蔡京的奴才仆役!

    所以他恨深。

    甚恨。

    直到他见着了戚少商,很奇怪,竟生起了一种:“这人可达成我的心愿”的想法。

    他甚至希望为他效命。

    不惜效死。

    他故意让蔡京的部下追错了方向,亦告诉了戚少商自己的身世,戚少商虽只是一名江湖浪侠,一寨之主,但平素用功甚勤,对朝廷的事也知之甚详,自然也听过陈礼是位郁郁而终的好官,当时他看陈念珠心丧欲死,便安慰他道:

    “你放心,总有一日,你不但能报大仇,还能光宗耀祖,光大门楣。”

    陈念珠听了大是振奋,紧紧握住戚少商的手说:“你能不能帮我这个忙?”

    戚少商只说:“要是我帮得上你的忙,我一定帮。”

    陈念珠当时就喃喃的道:“我一直厕身在蔡府,做牛做马,做人也没意思了。我就等为爹报仇雪耻的一天!要是你可以成全我,只要有用得着我处,你叫我死,我立刻就死!”

    当时,他还把一套经书拿出来,双手递给戚少商,恭敬的说。

    “这是龙树大题手抄烟血金刚般若波岁密经,我送给你,你献给方今皇上,他好奇物瑰宝如命,说不定可赦免你。”

    戚少商取经一翻,知是金刚般若经,心中一震。佛度众生,有许多方便法门,至少有大乘八宗小乘二派,但大乘佛法,才是佛法的究竟佛门。究竟大乘法,虽设法门无量,却始终是以自利利他为本。在诸方便法门中,始终以六波罗密为本;六波罗密中,又以般若波罗密为本。是以般若便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戚少商知陈念珠送的是稀世瑰宝,金刚经在佛门经典中,素有特殊地位。佛在大般若经中曾经说过:所有一切诸法,皆在般若经中摄尽,是以般若在诸经中是最重要的,而金刚经又是般若经中至重要的,摄精取华提纲挚领,所以通读主钢经,如同读尽大般若经,甚至可以这样说:若能悟主刚经,就是同悟三藏十二部之教典。

    是以自古以宋,读诵受持金刚经者众,其因于此。

    金刚经既多人修持,并不罕见,但这手抄本来自龙树菩萨,这就是奇珍异宝了。

    戚少商不禁问:“这经文难得,却不知你是从何得来?”

    陈念珠说:“我是奉旨到这一带搜刮奇珍异宝,翻遍古刹佛寺,找不到‘温凉玉’却逼出了这一册龙树烟血金刚般若经,我看献给那狗皇帝、贼丞相不值,我把室送你,就当是他日你帮我光大祖先门楣之报答,希望你能不弃收下。”

    戚少商听了,自是暗叹皇帝及那一干狐群狗党,可恶已几为一块青圭(即“温凉玉”)

    就把民间闹得个翻天倒海的,陈念珠既能搜出本烟血金刚般若经),其他奇宝异珍,毁于人手,更不知凡几了。

    他心中恚怒:更是不受,便说:“这是你我到的东西,你图着自己用吧。”

    陈念珠道:“我曾翻过、但就少了点悟性,读不懂,也摸不透,戚大侠悟力远高干我,还是收下吧。”

    戚少商仍是坚拒“是你的东西,我不能要,何况,我此际心中没有佛性,只有杀性,你给了我也没有用。”

    陈念珠听了也颇有同感:“我也是。我心头此际只想复仇、雪恨、还我陈家名誉,什么金刚经,就别说经文了,我连经题也解不了,还念什么经。”

    戚少商笑道:“这倒不然。你是仇火中烧,一时返掩了明目心眼。佛经来到人世间之任务,便是为开示众生悟人佛之知见。以身成佛,即是众生皆成佛之意。成佛有许多途径,许多方便法门,佛经便是纪录了这些智慧和知见。不过,光是已译成中上文字的,就有七百四十六卷之多,可见浩繁瀚博,而其中唐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就有六百卷之谱,分为四处十六会,计二百六十五品。所谓四处,是分四个不同的地方和观知来讲:所谓十六会,便是分十六次讲。而这部金刚经,就是其中第九会,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会。”

    陈念珠听得似懂非懂,只问,”那为什么称为金刚经尸戚少商见既然说开了,就说了下去“佛陀每开示一段经文,到未了,必有弟子间其经名。如法华经。华产经、般若经、阿含经皆如是。所谓‘金刚经’,是来自本经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陀回答说:‘是经名为主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这就是‘金刚经’得名之由来。”

    陈念珠苦笑道:“那金刚是啥?我仍是不明。”

    戚少商学识渊博,虽对佛理井无特别修持,但他博览群书,好学不倦,且能过目不忘,记心奇佳,当下便说:“依佛经说:切利天上的帝释天,有一种宝物叫金刚.拿它与阿修罗作战,战无不胜:天竺传说里的金轮王,他手上七宝中便有一宝名为金刚轮宝,展转于任侗方面,都能使其他国度对他诚心诚意的顺伏。金刚就是坚利的意思。佛便常用‘金刚’以喻法喻人,像常说的金刚三昧、金刚力士、金刚幢便是三例。”

    陈念珠以懂非懂:“那金刚经,却又是何解?”

    戚少商滔滔不绝的道:“‘金刚,不仅有坚利的特质,引申开去,更见明净胜相,如宝石华彩,净洁无暇,纵在脏垢之处,亦不为污秽所染。在佛义理,金刚之坚,譬作‘实相般若’,因诸法实相,是随缘不变,在缠不休的:金刚之利,譬作’观照般若,,乃因绵密观照,是以无惑不摧,无我不破;金刚之明,譬作‘文字般若’,因为文字言说,能开慧示智,无明得明。金刚能断最坚、最利、最强、最细的妄执述疑,且能断尽无余。金刚经便有这等深明的大义。”

    陈念珠这下笑道:“如此大义,难怪我这钝物生受不了。这经还是你收下吧!”

    戚少商仍然坚辞“别说自己鲁钝。一旦开了窍,便通悟了,就算一草一木也能成佛。

    一朝放下屠刀的,不就是佛了!”

    陈念珠道:“那岂不是说,人人成佛,佛与众生岂不没有分别了?”

    戚少商道:“本来菩萨与众生,并无异性,悟了,众生就是菩萨;迷者,菩萨便是众生。是故菩萨众生,本是一体,并无二致,你说对了。”

    陈念珠苦笑道,”我说对了?那我也有悟性了!可是我却不但放下屠刀,我要靠这屠刀报仇。如果悟了佛我就连仇都不想报了。那我宁可死了好了,还悟什么佛?”

    戚少商微笑叹道:“你确是给仇火恨烟蒙住了窍。可我也一样。你想的是恢复家声,我要的是重振声威,而今你送我‘主刚经’,不若送我主刚宝剑。金刚经能解决生死大事,破除自性妄见。但我的执见就是报仇雪恨,我不要破,亦不要除,我活着就是要报仇。真正悟了佛,成了佛,就要断除一切酒色财气,放弃世间名利权欲,那本来就是我的,我未好好享受过它,我为啥要放弃这些一切本属于人间世的事物?”

    说到这里,他微见激动“如果假借修佛的名号,却无所不为,妄念不除,亦无一戒,酒、色、财、权、名、利样样都来,事事都沾,还自号为高僧仙道,这我是不干的!不有修持善行,就不是佛!我成过、败过、面今仍落魄着,我还要成大功、立太业,我没放弃,亦不死心,叫我念金刚经,断除一切?不如予我金刚剑一把。我要斩尽仇人头、敌人首级!”

    陈念珠这可听得愣住了,好半晌才说“听来,这经我懂不通、你也暂时用不上,不如——”

    戚少商当时恢复了镇静,只说:“你还是先收看好了。”

    这之后,戚少商辗转流亡,又逃了不少地方,直至他因掌握了皇帝身世秘密,反过来威胁赵信,使这天子开恩特赦,让他重建“连云寨”报了大仇,在这种种情节中,戚少商仍保持跟陈念珠,以及在逃难的过程中他结识的四、五名生死之交密切联络。

    ——也许,有一夭,会用得上

    ——或许,有一日大家会共同作战h。

    果尔。

    至少,陈念珠便是用在这件事情上,这次的行动中。

    陈念珠等这一天已久。

    他依然身在蔡门中、但依然没法接近蔡京,没法子杀得了这个仇人。

    所以他也无法重振家声、光大门楣。

    他在等这一天。

    他终于等到了减少商重出江湖、入主京师武林。

    这时候,他就挺身出来,毛遂自荐。

    他把“金刚经”送给了杨无邪,只要杨无邪向戚少商转达他的一句。

    一个问题:

    “——时候到了吗?”

    他一直在等这一句。

    “到了。”

    他终于等到了。

    就在今夜。

    2.走色财戏

    陈念珠笑了。

    他知道这一生已走到快完结的所在了。

    ——最多还有几句话,他便得下场了。下台了。

    所以他更要演好这场戏。

    甚至还加多几钱戏份,多加几成戏肉。

    反正,这是他人生里最后的一场戏。

    他笑了。

    他个子虽不算高大,但横着刀的样子很英武。

    而且做。

    他缓缓扯下了面霓:他以真面目示人,死也死得光明正皇帝赵佶受尽惊吓,但总算死里逃生,他瞧得分明,心里明白,救他的正是之大眼睛的少年刺客,这时,他左有一爷护着,右有朱月明守着,再也无燃眉之险了,便生爱惜上心,怕侍卫误杀了救命恩人,于是呼道:

    “壮士,快放下刀,你救了朕,朕一定重重酬谢你!”

    陈念珠却持刀四顾,扬声问:“却不知童大将军在哪里?小人有军情机密,只向他禀报。”

    童贯趁着人多势众,这时便摆着个奋身护驾的英勇模样,就左手横刀右手仗剑护在赵佶身前,听陈念珠这么一间,未知虚实,一时不敢相应。

    赵佶见这年轻人既是救了自己,肯定绝无恶意,更想进一步间出是准那么胆大包天,指使这些人来行弑茵己?于是便催促童贯:

    “将军,你还不上去料理这事?他是救了朕一命的恩人。”

    童贯平时惯在皇帝面前称雄自夸,屡次自报战功,夸大战绩,每次他都浩浩荡荡的带兵进侵邻国,实则乘兵出军大事搜刮,肥了自己。他把精锐兵马留在身边,却只把名将烈士送往沙场,略有战功,便虚报己勋;一旦壮士血溅沙场,铩羽败亡,他便推倭过失,处死战将。这一来,朝廷善战之士几尽为之空、而重贯作为,却惹怒了辽兵夏人,更兴兵屡犯边境,战祸连绵,皇帝却在宫里享乐,总是以为打胜仗,常摆庆功筵宴,以贺威震天下,无不降伏。

    由于童贯人长得威猛体面,更善于勾结朋党,与蔡京、梁师成等声息相通,互为声援,赵佶也信以为真,认定童贯是千年难遇的悍将功臣,却不知他祸国殃民,早已跟蔡京、王黼、朱惆等人伏下了日后祸亡败国的伏线。

    这当口儿,皇帝既然开了口,童贯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几步,趁有大批手下在身边,连同“五大将”:“狠将”、“猛将”、“少将”、“拼将”、“天将”都在左右,他便踏前两步,虎虎地喝问了一声:

    “呔!还不快放下你的刀,你保驾有功,还不供出主使,将功赎罪,听封受赏!”

    陈念珠见到这个人,便恭恭敬敬的问:“阁下英武威猛,可就是神勇无敌的童贯上将军?”

    童贯呵呵笑道:“小子还算有眼光。你有什么话,当着英明神武万岁爷前说清楚便是。”

    陈念珠当着皇帝面前这样恭维童贯,童上将军心里是乐,但却不敢忘形:看来这小于牵涉必大,自己得要小心应对,谨慎从事,不然,万一皇上还是丞相大人对自己有了个什么思疑,那就不好得很了。

    所以他公开间明,也把话大庭广众的间出来。

    陈念珠却陡地扔弃了利刃,走前两步,半跪伏地,指着靴子,说:

    “童上将军,小人的机密,都系在这儿。”

    童贯大奇,见陈念珠既救皇帝在先,又一逢着自己便弃刃拜礼,可谓礼数至足,当下不虞有他,也走前面步,俯身去看,却只见靴上并无异样,正间:

    “什么东西,快支出来,别吞吞吐吐”

    话来说完,陈念珠已一跃而起,一脚飞踢向童贯的脸!

    这一脚踹得极快,连童贯左右部将,一因童贯庞大身躯所挡,二因碎不及防,都不及应变,倒是童贯,审慎惯了,一见脚来,倒及时一仰身,但胸胁仍吃了一踢,立桩不住,轰的一声,柱倒梁塌般的,跌了个仰八叉。

    这一下,众皆怒叱叫骂,一面护着趴在地上的童贯,要立即打杀陈念珠。

    陈念珠一脚踢翻重贯,却把他那把青钢剑一手夺了过来,格格笑道:

    “这一脚,是代恩公踢你的。你虚报军功,浮夸自大,萤火之光,却窃与相爷相比”

    他呼地舞了一轮剑花,一时迫退了来抓他的人,他披发格格笑叱。

    “别忘了,我是广东佛山人,原名陈念祖,现号念珠——”

    他瞪目、持剑、朝指童贡,向皇帝赵佶怒喝道:

    “我这一脚,是代天下百姓万民踢的——!”

    话至此尽。

    他反手将剑在脖子上一抹。

    血溅。

    人亡。

    陈念珠但然就死,死而无梅。

    但他的死却引来了一场朝廷大震荡,权力大移转。

    如果有人刺弑赵佶,刺客遭当场格杀,但据查是蔡京着人下子的,这种消息传到赵佶耳里,是怕得出的结果仍是:

    不信。

    因为赵佶太信任蔡京了。

    何况赵佶虽然荒淫,但并不笨(他只是昏),他也十分明白,蔡京与他唇齿相依:蔡京没有了他,如失大靠山;他若没有了蔡京,只怕酒色财气都不似如今为所欲为、恣意放任了。

    既然他死了蔡京没好处,那如有人说蔡京主使刺客行弑之说,便一定是访恨自己和蔡京关系密切的人所生安白造出来的,所以赵佶决不相信。

    假如有人行弑赵佶而遭擒,矢口便是蔡京唆使的,那结果也一定是。

    刑不上蔡京。

    主要是因为,赵佶一定会把审讯一事交给其他官员拷办,而其他官吏无不与蔡京有勾结,所以审鞠出来的结果一定是。

    翻供。

    到头来刺客(且不管还有没有命在〕一定会改了口供,说明他先前之所以诬指蔡京是谁人(自然是蔡京的对头人。蔡京也必然会抓准这时机清除异已)主使的。

    所以,要在皇帝面前告蔡京一状,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赵佶喜欢蔡京。

    也信任他。

    可是这次不一样。

    ——案情几乎不用稽查,赵佶几乎全亲眼目睹,也身历其险了。

    就是因为“身涉奇险”所以他才犹有余悸,震动难忘。

    是以对此案也不惜多花时间、追究到底。

    他是认真过问此事。

    由于皇帝着紧,办事的官员自也不敢轻忽了。

    这一追查下去,自然发现:陈念珠真的是蔡京门下的食客。

    “食客”的意思:可以是家丁、客人、仆役、办事人员,甚至是保镖、打手、刺客、杀手!

    赵佶知晓蔡京一向审慎用人,也一向疑人不用,要是陈念珠“来路不明”蔡京又怎会用他?这不像是一向小心翼翼不容有失的蔡京所为吧?

    何况,另一个曾用剑多次刺向赵桔的杀手,确是蔡京手下红儿——“七绝神剑”中的孙忆旧!

    赵佶甚至见过这个人。

    这人的确是蔡京身边的高手之一,甚至在他和蔡京寻欢作乐时,他也跟其他六名师兄弟在身边保过驾。

    想起这一点,赵佶就难免心惊。

    ——幸好那时未曾向自己下手,要不然

    难怪他遇刺惊乱之际,仍觉此人眼熟:原来他曾在蔡京府邪见过这个人。

    尽管,据调查当晚孙忆旧的“惜旧轩”似出过事,连”剑鬼”余厌倦及“剑仙”吴奋斗都给人格杀当堂,但谁知道他们弄什么玄虚?“剑妖”孙忆旧要造反行弑,他的同门不肯这样做,他就先狠下心纠众先杀了同门师兄弟,也是十分可能的事。

    再说,孙忆旧当时挥剑行弑,赵佶是身历其险,几遭其害的,当时,同在现场的朱月明、一爷乃至受伤未死的侍卫,都听到孙亿旧的说话,那口气、语音(尽管语调似有点怪异)确是孙忆旧说出来的话,这点绝无置异!

    当时,大概孙忆旧也以为赵佶必死干其剑下,是以还透露出,受人指使,而指使的还是极受赵佶信宠、十分有权的人!

    ——这还有谁!?

    那也确是孙忆旧说的话无疑。”剑妖”说话,喜说数字为据,那句“杀你原因五百七十八”和“我说一百句你听一百句你听一百次又有何用”便十足是孙忆旧的说话风格与方式。

    陈念珠想必是忠义之士。蔡京既收容了他,便算对他有恩,但他又不肯弑帝成不忠之徒,故及时倒戈相向,杀了孙忆旧,但又觉对不起”恩公”(那不是蔡京还有谁!),故宁可自杀当堂,也不愿受封赐!

    ——天下间有这般醉人魅力和权势、令人为他不惜死的,除了蔡京还有谁!

    陈念珠就是怕当场被逮,禁受不住拷掠,不想说出生谋人名字,所以才宁愿一死的!

    一念及此,赵佶不禁忿怒、懊悔了起来枉我这般信任蔡卿,他居然

    他立刻下令朱月明、童贯、诸葛先生再详查陈念珠之身世。

    由于是皇帝亲自下令,这三人办事,自都不敢怠慢。

    这三人各自代表了,刑部、军队和江湖白道势力。

    他们要人有人,要面有面,要消息有消息。

    很快的,讯息就捎来了。

    ——陈念珠是当年谏官陈礼之后。

    这一查个明白,赵佶更怒忿了:

    (好哇,当年朕是听了你的谗言,才逼死陈礼,你却故施小惠,收容了他的后人,把害人过失椎到朕身上来,幸好这陈念珠属忠良之后,忠心不灭,不肯下手,宁可自刎,朕才死里逃生,蔡卿,你这一招真狠!)

    ——别以为你平时假传圣旨,作尽天下之恶,皆假朕之名以行之,朕只是不想管那么多事而已,故一眼开一眼闭,由之任之,你真以为朕是昏聩了不成!?

    赵佶愈想愈气。

    他这次火气是越烧越旺,但身边却无人似平常为蔡京说好因为谁都看出了风头火势,连皇上都敢行弑,这可不是好玩的。

    平常跟蔡京勾结为好。沆瀣一气的童贯,本来很可以在皇帝身边说几句话的,但这次也三噤其口了。

    盖因陈念珠那一脚。

    ——那一脚,显然是为他主人而踢的!

    (蔡京一向瞧不起自己,他的门人才会有这种想法!)

    (当年明明是你授意要我诬告陈礼,让他亢军屈死的,而今你却指使他后人当众侮我,还想我美言你!呸!〕这使得他当着皇上面前受到了莫大的折辱!

    是以童贯暗底对蔡京也恨得牙嘶嘶的,决不再维护他]至于朱月明,他跟一爷这次护驾有功,本来也可以“说得上几句话”的。

    可是他才不说。

    他知道蔡京已不大信任他,甚至已开始以任劳和任怨取代他在刑部的地位了。

    所以,在护驾一战中,他是不求有大功,只求保住皇帝。

    保住皇帝,他就可以保住他的职位和权力了。

    ——为皇帝而死,这是说啥也不划算的事!

    所以他那一战未用全力。

    何况,他在那一战中,早已看出了蹊跷来了。

    可是,他都没意思要说。

    因为目下箭矢都指向蔡京。

    ——那很好,这是自己眼下的头号政敌,其他的,他多说几句、少说几句,除掉的不过是些不相干的人,他能在刑部坐上这么重要的位置,而且还坐得那么久、那么稳,自然知道什么是该说的、该做的、不该说、不该做的、甚至是该做不说的、该说不该做的。

    所以他也三域其口,尽管已看出端倪,他只明白在心中就好了。

    还有一个一爷,他啥也不说,只提了一怀“当晚瓦子巷也有刺客伏袭,但都给相爷派人解决了,相爷还摆了个庆功宴——说起来,要不是侍卫、高干都去了庆功,因而疏于戒备,这干叛贼还真近不了圣上的身前!”

    赵佶一听,只是冷笑。

    ——好个蔡京,你戏可演够了!

    ——你想杀朕,辽来认功!

    ——朕遏事时,你在哪里?一定了之,却把能保驾的好手都拉走,而将朕置于险地。

    ——朕虽好美人,好色,但幸有绝鱼美女师师奋身保住朕一阵,这才吉人天相,有惊无险;——你平常榨纳钱财,尽空国库,真以为朕不知吗?朕不办你,是因为反正天下财富花不完,人生在世,这般认真干什么?不如追声逐色,风流快活去!既念你为朕之喜好着想、奔波,所以才不拿你严治,而今你竟连朕都敢叛!再要饶你,也太欺朕无能了!

    ——蔡京,你这老狐狸,这场戏,好的坏的都由你唱尽,你下台了吧!

    赵佶虽然动怒生气,但要治像蔡京这等已权倾天下、党羽遍布的人,还真疏失不得,故而审慎从事,沉着应对。

    是以他特别有间于诸葛先生。

    3.翻三覆雨一八手

    诸葛先生就等皇帝来问他。

    赵佶果然召见他。

    诸葛先生称病不起,只跟来使(皇上身边的五大“红袍侍卫”之一,也是“笑脸刑总”

    朱月明的儿子:“翻云覆雨闪电手”朱盐平)有气无力的问:

    “不知圣上召见老臣却为何事?”

    朱盐平知道眼前这人既德高望重,也老成持重,更老谋深算,甚至老奸巨猾,只有把他所知的一一禀报,不便讲的就不说。

    诸葛先生听了就翻着白眼,仿佛奄奄一息的道:“到头来,皇上是要问老臣如何安置蔡京蔡大人了?”

    朱盐平既不敢推测上意说“是”自也不敢说“不是”只好说:“恐怕是的。”

    诸葛先生有气无力的挥手道:“凭皇上和相爷的交情,一点小误会算什么?罢了罢了,回头就过去了,怎容我这旁人置时。”

    他倒头就睡。

    这时,无情便为他“请客”:

    ——即是”请”客人走。

    也就是“逐客’、礼貌地。

    朱盐平没有办法、只好回宫如实禀报赵佶。

    赵佶听了就满脸不高兴:“诸葛小花这老家伙,昨天不活蹦蹦的,今天却称病诈死,就想不开罪蔡京,可见官官相护,为祸之深!不行,朕硬是要召他来。”

    他这次动用了“五大红袍近身侍卫”为首的一人,江湖上人称“杀人放火金腰带”朱幽浮(也就是朱月明的胞兄).前往“神侯府”名为”探病”实催诸葛小花人宫上朝。

    他去到却扑了个空。

    听四大名捕的大师兄盛崖余说:“世叔今晨游山观日去朱幽浮大为无趣,只好败兴而归,禀知赵佶。

    赵佶光火、“诸葛小花这老匹夫!昨还病在榻上,令却上了山看日出!大石公,你带了朕旨召他即人宫来,朕看他与蔡卿勾结维护,护到几时!敢不敢抗旨不从!”

    大石公领旨到了“神侯府”诸葛小花早已穿着齐整,就等他来。

    大石公与诸葛先生交情非同泛泛,一切计划,早有里应外合,一看之下,再作细察,发现“神侯府”里似只有无情镇守,便问:

    “其他三位高足何往也?这是要紧关头呀!”

    诸葛先生抚须微唱,脸掠忧色:“铁手、追命、冷血,早让相爷藉故调离京师——所以我们若不在这要害夫头‘发动’,先下手为强,只怕他也早就蓄势以待,一触即发了。我们总算抢了个先手,也找对了帮手。”

    到了宫中,赵佶有问干如何处置蔡京逆反的事,诸葛先生佯作不知道,赵信心中忿怒,暗:平常你们明明是勾心斗角,原来只是装模作样,实是一,伙!朕就看你装蒜到几时!

    于是便请内监米苍穹等将事情始未向诸葛说清楚,之后即问:

    “朕要知道先生当如何处置此事?”

    请葛先生一脸惶恐,只说:“不敢说,”

    赵佶大怒“你尽管说!你怕蔡卿报仇是不?万事有朕,他凶得敢咬人不成!”

    诸葛先生在三催四请之下,百般无奈似的,才婉转曲折的娓娓道出蔡京已在民间闹得天怒人怨,同时也使朝廷忠贤之士几为之空,而且所有暴政苛令,都假借天子之名以行,颁布天下,使民皆怨千天子,他却中饱私囊,到处搜刮民脂,为他直长生雕像,自封为神诸如此类恶行,早已恶贯满盈。何况蔡京在小甜水巷行刺前确藉故将三大名捕遣出京师,可谓居心叵测。

    赵佶听了,更怒,斥道:“有这等事,诸卿你为何不早报予朕知?”

    其实就算有人说了,但当时哪个人的话能人赵佶之耳?何况苦谏的人,不久全遭蔡京毒手,哪还有敢说话的人?

    赵佶追问“当如何处置此贼?”

    诸葛仍沉吟不语。

    舒无戏忍不住一句下去。

    “当诛!”

    众皆附和,但赵佶还是要问诸葛。

    诸葛知无可避,便说:

    “削职便是。”

    赵情大感诧异:“平素蔡卿常与先生作对,相容不下,而今你却如此宽厚待他?”

    诸葛先生只垂首道:“无论怎么说,蔡相是朝中大员,树功立勋,贡献良多,若为尚在猜测之事而杀当朝丞相,恐于法无据,于理不合。”

    赵佶听了就沉吟不语,不久问米苍穹如何处置蔡京,米只谦卑回答“阉人岂敢语国事。只是蔡相嚣狂,宫中尽知有和爷。不知有他,都不敢有拂。”

    次日,赵借召了蔡京入宫,面斥之。

    蔡京早已听到各种不利他的言传,心里有数,只跪求皇上开恩,叩求赵佶息怒,对行弑一事,力辨受人冤噬,必是异党嫉他得皇上信重,故意陷害,对其他所作所为,一概不辩不诉,只求皇上念他一片忠心,从轻发落。

    蔡京一上来就但承种种不是,还自首供出一些赵佶未知的“不是之处”一味求开恩降罪,且感念皇上对他的种种恩典,颇令赵佶天威得以申张,自是龙颜大悦,火也降了一半。

    ——到头来,你这当宰相的,没朕撑腰,那还是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