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从平乱悍将到威逼“四夷”之外交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于是,袁世凯派人将诸闵、诸戚及朝鲜官员一干几十号人众请来南别宫。不大会儿,看人到齐了,袁世凯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便撇腔拽文地开始给这帮人上起了政治课:

    今日请诸位来,是有些话要当面说给诸位听,有些话世凯要是不说,诸位就不会明白,有些事世凯若是不讲,诸位永远不会知道,所谓木不钻不透,话不说不明是也。此次天高恩厚,赦回太公,皆世凯在李中堂极力相求之结果。然令世凯所寒心者,世凯携太公登岸未稳,你们一下子就大劈了0多人,什么意思啊?你们这样做不单是你们太公脸上无光,也搞得我袁某人很没面子嘛。你们这样搞,你泄忿舒服了,可我袁某人回去以后又该怎么向李中堂交待呢?你们国王每岁上书,乞求天恩释放太公,如今太公回来,你们却来这一手,你们真是不知道啥叫厉害呀!请诸位试想想,这样个胡吊闹,非单我大清皇帝疑视大王上书有假,欺诈是真,怕是就连各国使臣们也会耻笑大王无父子之恩。大王如此不孝,无父即无君,一旦天威震怒,恐必调兵前来,至那时,哼哼哼,后果诸位想想去吧。其实有些事也许诸位想像太多了,此次承蒙李爵爷器重,世凯名为护送,实为调和,实无它意也。也许诸位尚且不知,当初李爵爷遣世凯护送太公,原本留下世凯为监国大臣,怎奈世凯力辞,故未降明旨,让我到贵国看看情况再说。我要是将你们搞这的些事,一五一十地如实汇报给李爵爷,上国既是不派天兵挞伐,亦必派“监国”。到时世凯再不想干,上国亦必另派贤员,届时,会不会也如世凯一样如此包容你们,为大王曲讳,就不好说了。万一到时候真的不幸言中,可别怪世凯没把话说在前面,勿谓言之不预也。

    袁世凯这番文言,白话和河南土语等混杂相间一通唬道,把个台下众听者几乎吓个半死。更有人早已地跑到国王李熙那儿作了“危情”通报。通过“壬午”与“甲申”两次变乱,国王李熙深知袁世凯的厉害和手段,知道这人说出做得出。于是乎,这位遇事毫无主见,只会跟在老婆屁股后头吃软饭的小李国王,连忙派金允植来见袁世凯,问这事儿往下该咋整呢?袁世凯没想到自己的“政治课”这么着就产生了效应,心中暗自窃喜,但仍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对金允植说:“如果改过自新,惟有抑体大皇帝与李中堂意旨,请派贤员襄理朝政,非此不明心迹,然亦实于贵国有益”。

    金允植这下听明了,心说,你个河南大脑袋的,不就是想让俺家国王向上国写个申请,请你来当监国吗?用得着这么绕来绕去吗?放心,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遂了你愿就是。于是便对袁世凯说,兄台所提之意,小弟一定劝说国王照办。

    袁世凯听金允植这么说,不由地嘿嘿一笑,笑得还很不好意思。

    第二天,袁世凯又直接面见国王李熙,想当面敲打敲打国王李熙,叫他凡事长点主见,好生照顾他的亲爹。下面为袁世凯与国王李熙当时的笔谈编录:

    李中堂因屡接殿下遣使省问太公,并恳代奏放还,因感大王孝思纯笃,迭为具情奏恳。兹蒙大皇帝锡美推仁,恩准赦还,全大王仁孝之名。李中堂深谋远虑,恐无知愚人从中播弄,激生事端,选使不才护送东来。名为护送,实则调和贵国家庭之变。不意抵汉未经二日,即闻毒杀一人,大辟二人,俱言为治壬午乱党。闻之骇然,殊有负大皇帝厚泽,李中堂苦心,即区区亦与无光焉。凯名(作者注:此为袁之笔误,应为“明”的)知不才,不能胜任,惟宣布皇帝大德,中堂厚意,不料如爽然失望。询诸执政,均云非干太公,只为治乱党耳。然何不先不后,而独于太公甫至之日,打草惊蛇耶?太公在李中堂前,自誓归国后绝不干预朝政,惟有杜门谢客,以终余年而已。如今所为,将何以安老者耶?中国当道惟愿朝鲜君臣父子各自相安,庶东顾之忧,此俱为朝鲜计,岂为中国计耶?凯所以呶呶不休者,为大王伦常大节,君国大计起见,其实与凯何干?愿大王洞鉴此意,俾免他国非笑,后世訾议,则幸甚矣。

    袁世凯的这番笔谈可谓一箭双雕,即不温不火地将这位软蛋的小李国王前后左右熊了个遍;又隔山打牛地说给闵妃听了。意思告诉闵妃,我袁某人这次可不是来挑事儿的,我“虽名为护送,实则调和贵国家庭之变。”袁某人不远万里,不辞劳苦,还不是让你老公公能有个幸福晚年?其实你老公公回来就回来了,你也用不着怕什么,人家老李头在李爵爷那早有毒誓,“归国后绝不干预朝政,惟有杜门谢客,以终余年而已”。而我袁某人甘受万般辛劳,遭遇简慢,并非是想从中捕捞点什么好处,说千道万,还不是为照顾你们做晚辈的“伦常大节”,为着你们的“君国大计”?

    还别说,袁世凯的这一“隔山打牛”还真起了相当作用,闵妃一下竟怀疑起自己是否做过头了?袁小弟到底还是我闵姐的袁小弟,非但没有象壬午兵乱那会儿搞大院老头那样整治俺,还不怕辛劳地做起了家庭“民事调解员”,叫姐真真咯心疼哩。看着袁小弟这么念惜旧情,且于大院老头往来稀疏,关系淡然,也就不再有什么激烈之举了,动荡的局势也开始逐渐趋于淡定。

    1885年10月8日,袁世凯在南别宫下榻处专门约见了老友金允植,两人进行了颇为较长一段时间的笔谈。袁世凯主要是想通过这位朝鲜政坛上重臣,详情了解下自己不在朝鲜这段时间,朝鲜都发生了哪些事情,目前又是一个什么样状态。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嘛,如此回国后也好有内容向李爵爷作全面工作汇报,同时也为自己日后能够重返朝鲜做好铺垫。此时此刻,袁世凯仿佛已经看到那顶“监国大员”的帽子,正从前面不远处向他飘来。以下便是袁、金二人在这次笔谈中整理节录,也是袁世凯回国后呈报李鸿章的编陈稿:

    金允植云:初认穆麟德,尚属明白,有向朝鲜之心,谁知包藏祸心。今春充副使往日本,与俄公使订约,竟敢瞒同行之徐秋堂,与俄公使私结密约。继俄使来朝鲜自撰一稿,密呈于王。内载有由俄派教师,教练江华等营兵,并保护朝鲜自由独立,朝鲜以某地为酬等语。王云可召金云植、徐相雨、金弘集三大臣及俄使入宫,连王共五人,即可议定钤押互换。其用意先诱王答应,然后挟王命以劫植等画押。事出仓卒,不敢不从。幸穆透于其友,为植侦知,惊骇极矣,遂邀诸大臣入宫谏王。以事关重大,万不可轻许,王亦心异之。穆知事不成,告植云,此朝鲜大利益事,国王何故犹豫?颇有怼色。植以此事太大,何不告政府转商天津?穆曰清国其如俄何?此约若成,朝鲜之幸福无量,岂但清国不敢小视,西洋各国亦不敢轻慢朝鲜。如不决,恐祸将至。许多恫吓之语。继经植等与俄使三次会谈,俄使色怒。穆又倡言朝鲜每事皆屈于人,而独逞强于俄,殊可怪也。俄不甘心,必至兵连祸结而后已。凯告以俄听穆诡谋,以为朝鲜不娴外交,大施恐吓,即可依从。君须抱定宗旨,牢不可破,俄必以穆言不可听,转交好于朝鲜,此离间法之一也。凯当设法诱穆到天津,求李中堂另派差委,俄方攥兵于英,断无分兵向东之理。且也明知如此大事,果兴兵,清国必全力助朝。日本共处亚细卧榻之旁,岂能容它人鼾睡耶?亦必并起而攻。英截其海,土耳其蹑其陆,俄势虽大,必不能敌清、英、日、土四国也。若再以大言相吓,可对以宁亡国亦不允此鬼崇之谋也。此事自可收束,无是虑也。

    在与金允植笔谈中,袁世凯几次挥笔怒骂,骂国王李熙昏弱无主,骂穆麟德无耻下贱,骂俄人卑劣嚣张。

    10月10日,袁世凯撰文《摘奸论》,抨击俄熊出招阴损,嘴里唱诺保护朝鲜,实则暗施蚕食鲸吞;借以教练之名,实为统揽朝鲜兵权,以朝治朝,终图吞并。袁世凯提醒朝鲜人,千万不要受了俄熊之愚弄和恫吓,要敢与斗争,决不妥协,方为上策。《摘奸论》一文大致如下:

    入汉城三日,遍晤各国公使,谈近事。或曰:闻有人密告,朝鲜政府引俄人保护,则他国不敢侮;请俄人教训,则不索薪俸。……此等伎俩妇孺曾不足欺,顾以欺朝鲜哉?其竟视朝鲜为无人哉?朝鲜数千年文教之邦,讵乏老诚哲士?以此愚弄,岂不谬妄?俄与朝鲜犬牙接壤,包藏祸心,非一朝夕,夫人如之。曩年与土耳其战,英梗其议,老不得逞,于是转而向东,借保护之名,以肆蚕食鲸吞之计。……夫保护之权,惟上国有之,壬午、甲申再次戡乱,是其名征。今俄人不曰属有朝鲜,而曰保护朝鲜,易其名以欺朝鲜。而巧饰其辞,谓他不敢侮朝鲜。……法国保护安南,未及数月,已易其君。安南昔亦被法愚弄,今则噬脐莫及矣。朝鲜而归俄保护,尚有南面称孤之日哉?既无朝鲜,又谁能侮?至于教练不索薪俸,欲借收揽朝鲜兵权耳。以朝鲜之兵。图朝鲜之国,绝胜于劳师糜饷。反客为主之事成,而假途灭虢之计遂矣。故诱以小利,何啻香饵;币重言甘,今古同鉴。引狼入室,而授人以太阿,此必无之事。今竟有人敢以此秘告政府,其引俄入朝,为自己富贵计耳,此何异乱臣贼子,金玉钧引日使入卫之举乎?去冬之变,思之寒心,殷鉴不远,讵足相欺?又闻其人更唆动俄人,既诱朝鲜以利,更当胁朝鲜以威,尤属可笑。中国之与朝鲜,有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之道,无朝鲜是无中国。……俄人有事于朝鲜,中国必出全力以相争,兵刃既接,朝鲜是一大战场。况又不止此:英雄国也,五印度之大,维系最重,决不俄人借手于东方,以坏其全局;近日也,卧榻之侧,容人鼾睡,是无理也;美、德、意、法皆友邦也,未能坐视,争端既启,不可问矣。且俄也不足畏也。俄方构衅于英,水师则英断其路,陆军则中扼其冲,土耳其与世雠,动蹑其后,蔑不济矣。虽然俄也自知力尚不能东西兼顾,乃者轻信奸人之言,欲以恫吓欺诈为得计,如朝鲜持牢不可破之见,不为威吓,不为利诱,亦必翻然改图,就我范围。万一不然,中国旅顺精兵万人,朝发夕至,北洋奉天精兵数十万,不难克期而至。且北洋水师,新硎乍发,正在英锐,先入为主,俄亦何所用其力?俄以朝鲜软弱可欺,岂不谬哉。此可谓煽惑人心,激变生事,取乱之道也。

    袁世凯的这篇《摘奸论》不仅以讥讽嘲弄的口吻把个俄国熊剥得体无完肤,而且还假借金玉均又指桑骂槐地将穆麟德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还对朝鲜诸闵诸臣工申明大义,晓以利害,且壮声壮威!

    10月1日,《摘奸论》脱稿之后,袁世凯经过一番字句斟酌,加之润色,又忙活了好一阵子,才使《摘奸论》最终定稿。到了第二天刚上班,袁世凯便派人直接送到小李国王手上,与此同时,袁世凯又以手抄本形式誊抄了若干,分发给诸闵诸重臣工等学习讨论。

    国王李熙和老婆姐闵妃读了《摘奸论》,哇呀,那叫一个“怕”呀,李熙哪敢怠慢,于是便连忙召见了袁世凯。

    李熙说:孤王与闵妃读了阁下的《摘奸论》,如拨云雾翻然惊悟。幸赖阁下及时指点迷津,不至于敝邦误入岐途,实属大幸也。只是敝邦国贫积弱,无力相抗俄、日,终如苟活于犬牙相间。果然如阁下《摘奸论》尾论那样,就请天朝调旅顺三营精锐驻扎三原,上国先入为主,俄日自然三缄其口,阁下以为如何?

    袁世凯见李熙上来净说些扯淡话,而对朝俄密约一字不提,心里很不高兴,便一针见血地说;闲篇的东西多说无用,朝俄间那点苟且,皆为穆氏从中作崇,现在你啥也别说了,只管把那穆氏立马辞退,以美国人墨贤理取代,朝俄风波自然堰息,何况辞去穆氏也是李中堂谕旨?至于驻兵三原之事,我自传禀李中堂决断。

    小李国王遵照老婆姐的意思,原想召见袁世凯装聋作哑地虚以委蛇一下,糊弄下这个大脑袋,事情拖过去算了,哪料想大脑袋跟本不日他这一壶,还让他结结实实碰了个软钉子。吓得李熙连忙说道:阁下所言之事,寡人照办就是。

    原来国王李熙和闵妃这对“姐弟组合”的什么“好怕怕呀,”什么“翻然惊悟”,“指点迷津”啦,全是对袁世凯释放的烟幕,真正来说他们还是不愿放弃“引俄拒清”,抑制大院君李昰应这一主张,在朝鲜王室及诸戚中,尤以闵妃为甚。

    穆麟德得知袁世凯谕命国王李熙要“清退”自己,便挟恨投入到闵妃的怀抱,决心与大清对抗到底。

    过了两天,袁世凯眼瞅着墨贤理人都来好些天了,朝鲜那边不但一直没让其“上岗”,而且连点动静都没有。稍一打听,这才知道原来事情还是出在穆麟德身上,穆麟德曾红口白牙,信誓旦旦告诉闵妃,只要娘娘留下我不回大清,拢俄,拒清,摆平大院君,我老穆有的是办法。至于工资不工资的无所畏,反正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得知这一消息,袁世凯不禁勃然大怒,混蛋棒子,敢跟老子玩阴的。还了得你了。袁世凯骂完,正要去找李熙当面咭责,恰好这时闵泳涣、闵应植二人前来拜访。三人刚一照面,未及落座,二闵便心里格登一下,只见袁世凯二目怒张,满脸厉色,大马金刀地坐在那儿,就象一只随时一窜而起捕食的老虎。闵应植连忙趋身向前,小心翼翼地问:敢问阁下,您这是在和谁治怒呢?

    袁世凯“哈”地冷蔑一笑,说:“袁某人不过区区一遣护使,人微言轻,哪敢与人治怒?不过,请坐。”袁世凯接着往下又说,“不过正好二位大驾光临,袁某人很想就一心中不明之事,当面讨教二位。”

    闵应植刚刚屁股沾着椅子,忙又站起道;阁下客气,但讲就是。

    袁世凯一边收敛起胸中怒气,一边面带愠色说:“穆麟德心地龌龊,行为不端,李中堂早已致函贵国王,要调离此人回国,另委公干,并另派墨贤理取而代之,而且这件事贵国王也已复信李中堂同意照办,还有就在前天夜里贵国王召见袁某时,袁某又曾就一事体重申上谕,贵国王亦曾亲口答应照办。可不知为什么,这么些天都过去了,贵国虽但久拖不办,竟还把个穆麟德搞进了你们的典圆局上班,还每月支着00元工资。这我袁某人就不明白了,穆麟德原本就是我大清体恤贵国的难处而派来协理海关的,难道我大清有权调来此人就无权收得回此人吗?贵国此样阴阳两面,自出矛盾,袁某着实无力再在李中堂面前为大王曲讳,届时只能据时奏报,烦请二位回去向贵国王禀报,体谅袁某难处一二。

    闵泳涣与闵应植两人顿时极度恐慌,闵应植连忙起身说道:我二人这就回去禀报国王,告辞。

    第二天,又是在晚上,李熙在王宫再行召见了袁世凯,看来这小李国王还挺爱上夜班。

    李熙说:阁下昨日与闵泳涣、闵应植二人所谈穆麟德和墨贤理一事,寡人已经得报。请阁下放心,寡人一定谨遵上谕,开掉这个麻烦人物。

    袁世凯用以强硬的口吻说:说开就开,现在就开。

    李熙唯喏地道:对,现在就开。

    袁世凯又说:那墨贤理呢?

    李熙说:委以户曹参议衔,明天就去海关税务衙当头。

    袁世凯实在没想到,事情办得竟会如此地爽快干净利落得连点渣儿都不剩,而且这种“爽快”很让袁世凯产生了一种怀疑,可别是这小李子又想玩什么花样吧?

    事实上袁世凯狐疑得没错,今天晚上,袁世凯只不过看了一出双簧戏而已,因为这出戏是国王李熙和闵妃二人早已嘀咕结实,专门为袁世凯预备下的。在这对“姐弟组合”认为,辞去穆麟德不算个什么事,反正早已通过穆麟德跟俄国人搞在一起了了。再说能够“背主求荣”,这个德国佬也不是个什么好鸟儿,划不来为这种人现在就和清廷闹僵。可惜这对“姐弟组合”的“双簧”演得太假,太过于小聪明,对于他们眼下的真实意图,袁世凯已经摸得一清二楚,至于以后怎么着以后再说。不过,为防止这中间再生什么变故,袁世凯专一会见了穆麟德。此时的穆麟德情知大势已去,那里还敢再与大清“决战境外”,对抗到底,反之完全表现出一付贼贱猥琐的样子哀求袁世凯,回到大清一定帮他在政府部门弄个公务员干干。袁世凯虚意应承,心里却说,只要能把这个混蛋弄回去,这会儿要天老子也敢给你切下半块来。

    后来的情事是这样,穆麟德于这年11月底乘坐大清的“超勇”号兵舰回的天津,袁世凯此时已经再一次回到朝鲜,当初许诺他的政府“公务员”一职,自然也就化成皂泡儿随风飘了。工作没了着落的穆麟德于极是无奈之情况下,在天津做起了“津飘”。到了1888年他又跑去了朝鲜,这次是因为闵妃刚从日驻朝公使井上馨那里,不知变的什么戏法竟套回了00万日元的贷款,闵妃就让穆麟德带着这批巨款前往上海购买新式武器。不料这一情况很快为日人侦知,便在上海满大街地追杀穆麟德。穆麟德吓得到处“流窜”,整天过着惶恐不安的日子。1901年4月0日,穆麟德连惊带吓,人才50岁挂点零,就挂了。

    说完穆麟德,回头还说袁世凯。

    袁世凯把大院老头一身全活地送回了祖国,又敲掉了穆麟德的饭碗,还获了不少重要情报,可说是不辱使命。看看朝鲜这边也没啥好玩的了,就决定回国。

    临行前,袁世凯专门去云岘宫拜会了大院老头,告曰道:汝今得归,皆我于李中堂面前力保,慎勿负中堂恩及世凯意。并且为使大院君李昰应能够保护自身,袁世凯还授其密计三条。

    1885年10月日,袁世凯和王永胜等人从仁川登舰,途经旅顺、烟台等地回到天津复命。

    在回到天津第二天,袁世凯便立即前往总督官邸谒见李鸿章。

    李鸿章先是向袁世凯慰问了一声“慰庭辛苦了。”继而便开始认真地听取着袁世凯的汇报,一边听一边还不住地用右手二拇指和中指轻轻地叩击着坐椅的扶手……

    当听完袁世凯汇报后,李鸿章二指猛叩了下,将向上一挥手,一个重要决定已经在他大脑陡然形成。

    李鸿章说:果然不负老夫嘱托,慰庭好样的,你不仅有你叔祖父端敏公文采武略,你还有保恒、保龄两位叔父耿忠睿智,实乃后生可畏。好好干,下面还有重要任务需要你来担当。

    袁世凯连忙从椅子上跳出来,一揖倒地:谢中堂大人栽培。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李鸿章的这番褒奖,袁世凯应是当之无愧。此次作为一个受命出使他国官员,袁世凯不仅不辱使命地出色完成了“护送”任务,而且还搂草打鬼子地利用自身在朝鲜王室内外的人脉关系,搞回了一大堆有关朝鲜王室和朝鲜政府内政外交政策动向的准确情报,为李鸿章和清政府在今后的对朝政策上的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在李鸿章眼里,今后自己在对朝鲜进一步实行强化宗主关系方面,以及全面执行控制朝鲜政策的最佳人选,非此人莫属。

    根据袁世凯所提供的第一手情报,李鸿章拒绝了朝鲜国王请求派旅顺清军驻扎三元的咨文,黄口小儿也想牵老夫的鼻子,简直是笑话。同时,一个更深层的决策在他心里业已逐渐形成。这在他当天呈送给总理衙门的秘函中,已有明确显露。

    袁丞密称,大院君及该国政府均不愿依附俄国,惟国王游移无定见,诸闵少年,阴谋唆使闵妃主持其事。欲请求俄国保护,凭借俄国为后援,以对付中国,仍外结中国以防俄国。其心叵测,请求驻兵乃尝试敷衍之词,不足信也……穆麟德即使不在那里播弄,而诸闵与闵妃专权,难保不荧惑国王接受其奸计。鸿章虽已一次次去函剀切开导,据袁函密告,该国王还是表面顺从心里违拗。物腐虫生,后患甚大,实在无可如何,不敢不据实情密陈,敬乞转奏,预先筹划方略大局。

    在这封致总理衙门的秘函中,还透出另外一个信息,那就是李鸿章经过对自己以往的对朝政策的重新审视,开始了由保守到积极的迅速转变。

    恰好事逢当天有朝鲜国王咨文递到,李熙在咨文中说:敝邦撤防以后,民无所恃,物情危惧,即有天津钤约,未使遽改。惟袁舍人世凯,驻东三年,熟谙国俗,练达时务,为上下所信。去年冬,身试危险,廓扫乱气。扶植藩邦,诞敷皇灵,举国人民方切感佩之心。不圗该员成功不居,飘然辞去,闻有母病不轻,未能强留,帐然缺于中,未尝暂弛,今闻该员假满回津,现敝事务殷繁,无与咨商,应请再派该员来,藉以镇定民心,筹议时务,必大有裨益于艰难之际。

    这封信从朝鲜发出时,正是袁世凯护送大院君李昰应归国的路上。

    朝鲜国王李熙的咨文,无疑对李鸿章蕴熟胸中的那个“更深层的决策”,一下子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

    1885年10月8日,就在袁世凯才刚从朝鲜回来第三天,也是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密函的第二天,李鸿章便急不可缓地又就目前朝鲜局势密奏朝廷:

    韩王暗弱无主,易受人愚,此次为穆麟德所卖,苟非袁世凯向其执政诸大臣开诚布公,晓以利害,即与俄国勾结,大局将不堪设想。现韩王虽已猛省,穆麟德为袁世凯诱回天津,而俄人仍施恐吓手段,未肯甘心。韩人不娴外交,遇事无所措手,自移师内渡后,仅有陈树棠驻朝为办理商务委员,与其朝政多隔远。朝果受日、俄之愚,后患不可思议。袁世凯名驻朝京,熟悉情形,再次肃清朝乱,其君臣大相钦佩。此次因袁世凯送大院君归朝,朝念袁从前驻朝获益良多,函称袁世凯离韩数月,如失左右手,请为代奏派袁世凯驻韩襄助一切。查其所请,系出至诚,袁世凯忠亮明敏,心地诚笃,倘准如所请,改为总理办事大臣,现驻朝办理商务委员陈树棠已经期满,应即调回,以袁接充,实于御外抚藩两有裨益。

    由此,李鸿章心中那个“更深层的决策”已经开始浮出水面,一位新的驻朝“监国”大员就要诞生了。

    其实,为了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